怀柔注册公司弊端 系统阐释了六经皆史理论的史学家是谁?
作者:注册公司 | 发布时间:2024-11-21系统阐释了六经皆史理论的史学家是谁?
六经皆史,谓《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皆为中国古代史书的一种主张。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是将这一命题深入阐发和系统整理的集大成者。他认为,著史如果不切合当时人事,便没有资格谈论史学。他说:“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且如六经,同出于孔子,先儒以为其功莫大于《春秋》,正以切合当时人事耳。后之言著述者,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则吾不得而知之矣。学者不知斯义,不足言史学也。”\r 章学诚使用“六经皆史”的观点来纠正重经轻史的弊端,反对当时“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的学风。极力主张“史学所以经世”“作史贵知其意”等治学态度,提出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思想,并且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历史学及目录学理论。由于他的学说与当时的正统学说不合,所以直到晚清才得以传播。\r 章学诚把阐发史意作为最高宗旨,与当时的学术背景有密切的关系。自从清代初期的顾炎武开创考据学派之后,清政府采取了高压与怀柔相结合的文化专制政策,到了乾嘉时期,醉心于考据的学者们终日埋头典籍,不问世事。章学诚认为,这是从无本空谈的极端又走到了过分证实的另一个极端,所以对考据学风应当有所引导。\r 章学诚的“六经皆史”理论提倡发挥治学者的主观见解,作文以表达自己以史意为宗旨,对于矫正时下不良的学风有积极的作用。
为何汉宣帝死后西汉衰亡如此之快?
汉宣帝被后世的历史学家称为“中兴之主",其统治时期也被称为”孝宣中兴“。
刘向甚至还称赞汉宣帝时期:
政教明 ,法令行,边境安,四夷清,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汉文帝)之时。
但这只是当时社会状况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当时西汉统治集团存在深重的弊端,豪强势力的发展和农民大规模的流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地制止,所以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比如土地兼并,其实比汉文帝时严重得多。
胶东、渤海等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根据史书的记载,起义的农民军是进攻地方政府,放出牢里的囚犯,把商人和官僚、小诸侯的财物据为己有。
攻官寺,篡囚徒,搜朝市,劫列侯。
就连汉宣帝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当时人民生活大多贫苦,盗贼泛滥,治安混乱。
民多贫,盗贼不止。
汉元帝时,西汉王朝可以说是大势已去。农民在“乡部私求,不可胜供"的情形下,依然是“虽赐之田,犹贱卖以贾,穷则起为盗贼”。
汉元帝为了怀柔关东豪强,消除他们蠢蠢欲动的反心,甚至把汉初以来迁徙关东豪强充实关中陵寝地区的制度也放弃了。
儒生京房和汉元帝的这段对话很能说明问题。
京房:陛下视今为治邪?汉元帝:亦极乱耳,尚何道!
汉成帝时,西汉王朝走上了崩溃的道路。史书记载汉成帝实行暴政。
大兴徭役,重赋敛。
这时候,外戚王氏权倾天下,实际上控制了西汉政权。
皇帝的舅舅王凤、王商、王音、王根兄弟四人和王凤的侄子王莽相继任职大司马大将军,王氏封侯者多达九人,朝廷中的重要官吏和很多地方的刺史、郡守,也都出于王氏的门下。
外戚贪贿掠夺最为惊人。红阳侯王立在南郡占垦草田几百顷,连贫民开辟的熟田也在占夺之列。王立把这些土地高价卖给国家,得一亿钱。
外戚在汉元帝时势力还不是很大,资财过千万的人还很少;他们后来家财上亿,良田万顷,住的豪宅可以媲美皇宫,都是在成帝、哀帝在位时,短期内暴敛的结果。
其他官僚也大多以权谋私,大占良田。
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价,它财物称是。
以上文字记载就是当时的丞相张禹的财产情况。
汉哀帝宠臣董贤得赐田二千余顷,董贤死后家财被斥卖,所得的钱竟达43亿之巨。
商人的势力也开始抬头。成都的罗裒,临淄的姓伟,洛阳的张长叔,京城长安和附近诸县的王君房、樊少翁、王孙大卿、樊嘉、挚网,都是资财巨万的大商人。
罗裒除了垄断巴蜀盐井之利以外、往来长安、巴蜀之间,以大量资财贿赂外戚王根、宠臣淳于长,官商勾结,横行乡里。史书记载是:
依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负。
汉成帝即位不久,今山东、河南、四川等地陆续爆发了农民和铁官徒的暴动。
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有东郡茌平(今山东茌平)候毋辟领导的暴动。
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有颍川(郡治今河南禹州)铁官徒申屠圣等领导的暴动。
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有广汉(郡治今四川梓潼)郑躬等的暴动。
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有尉氏(今河南尉氏)樊并等和山阳(郡治今山东金乡)铁官徒苏令等的暴动。苏令领导的暴动经历19郡国 ,诛杀长吏,夺取库兵,声势最大。
汉哀帝时,西汉王朝的危机更加深重。
师丹建议限田、限奴婢,孔光、何武等人拟定了一个办法,规定诸王、列侯以至吏民占田以30顷为限;占奴婢则诸王最多不超过200人,列侯、公主100人,以下至吏民30人;商人不得占田,不得为吏。这个办法损害了当权的外戚官僚的利益,受到他们的集体反对,最终无疾而终。
在官府和地主的双重压迫下,底层的广大农民生活十分困苦。
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 。
这样的形势下,农民只能铤而走险,揭竿而起,反抗暴政。
汉哀帝在农民起义的威胁下,荒唐地采纳了阴阳灾异论者的主张,企图用“再受命"的方式来挽救西汉王朝的统治危机。他自己改称“陈圣刘太平皇帝",改元“太初元将"。这种自欺欺人的行径,除了暴露了统治者绝望的心情以外,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