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属于什么科目-(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属于什么科目)

发布日期:2025-03-04 浏览次数: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属于哪些科目?(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属于哪些科目)

【前言】:固定资产是每个企业都有的财产,所以很多会计师都需要了解固定资产的税务处理情况。以下会计学校将介绍记录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分录。如果您对此内容感兴趣,可以点击下面阅读!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记录会计记录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当期纳税调整及会计处理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属于什么科目-(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属于什么科目)

根据规定,企业应在期末负债表日逐一检查固定资产。由于市场价格大幅下跌,有证据表明它已经过时或实体已经被摧毁。已经闲置、停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理或者其他原因收回金额小于账面价值的财产,应当将资产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金额确定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并记录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根据税法的有关规定,所得税前允许扣除的项目应当遵循实际扣除标准,除中国税收要求外,企业根据财务会计制度要求提取的任何准备金(包括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会计准则和税法的有关规定,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期间与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允许扣除的资产损失期间的差异,作为可抵扣的暂时差异,即可抵扣应纳税额的时间差异,在估计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进行纳税调增.”本期应纳税额=本期会计利润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例1]2003年12月,ZTE购买固体资本,出厂价4000万元,预计应用10年,预计净残值为零。公司按直线法计提折旧。自2004年以来,企业利润总额为1000万元,2006年底,固资可收回金额为2380万元。公司可用所得税率为33%,不考虑其他纳税调整。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营业外支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4200000

贷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准备 4200000

开展所得税账务处理时,ZTE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能从应纳税额中扣除,应在当期利润总额的前提下增加应纳税额,应纳税额为1420万元(1万元)

420)应缴所得税468.6万元(1420×);33%).2006年底,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2380万元,2800万元(4000万元)-

1200)账面价值低于计税基础,造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时间性差异按新所得税会计准则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总金额138.6万元(420*33%).

所得税相关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 3300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1386000

贷款:应纳税款–应交所得税4686000

二、记录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固定资产折旧差距的纳税调整和会计处理

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资产减值损失核实后,未来应适当调整减值资产折旧或摊销费用,使资产账面价值(扣除预期净残值)在剩余使用期内系统平摊调整.也就是说,固资计提减值准备后,折旧率和折旧金额应根据计提减值准备后的账面价值、还行使用寿命或可使用寿命(包括预期净残值的变化)重新计算确定。根据税法,企业已取得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申报纳税时增加应纳税额的,可以根据减值准备前账面价值明确扣除的折旧或摊销额。与会计准则和税法的有关规定相比,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有所下降,但由于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可能会减少,因此,很难确定固定资本计提减值准备后的会计折旧与税法允许在应纳税额中扣除的折旧或摊销金额有关。如果前者低于后者,则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两者之间的差额,然后计算当期应纳税额。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在当期利润总额中增加两者之间的差额,计算当期应纳税额.”本期应纳税额=本期会计利润。提取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提取会计折旧低于税收折旧的差额̵;或是”本期应纳税额:本期会计利润 提取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提取会计折旧超过税款折旧的差额̵.

[例2]中兴通讯计提减值准备后,预计固资可使用7年。2006年以后计提的折旧金额会计制度与税法不同:

每年按会计制度要求折旧=2380 7=340(万元)

根据税法规定,每年的折旧金额=4万 10=400(万元)

固资计提减值准备后,未来年度会计折旧低于税法允许的折旧,应当先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在会计利润的前提下减少。

2006年以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应缴所得税、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相关会计分录:

2007年:

借:所得税 1914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1188000

贷款:应纳税款–应交所得税3102000

2008年:

借:所得税 2112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990000

贷款:应纳税款–应交所得税3102000

下列年度略..

中兴通讯计提减值准备后,估计固资可使用5年。2006年以后计提的折旧金额会计制度与税法不同:

每年按会计制度要求折旧=2380÷5=476(万元)

每年按税法规定折旧额~0000÷10=400(万元)

固资计提减值准备后,未来年度会计折旧超过税法允许折旧,应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在会计利润前提下,但2012年、2013年,财务会计不再计提折旧,税法仍允许计提折旧400万元,因此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在会计利润的前提下,减少400万元。

2006年以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应缴所得税、所得税费用。

2007年:

借:所得税 1917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1633800

贷款:应纳税款–应交所得税 3550800

2008年:

借:所得税 16632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1887600

贷款:应纳税款–应交所得税 3550800

下列年度略..

总之,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由于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可能会减少,很难确定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的会计折旧与税法允许的应纳税额中扣除的折旧或摊销金额有关。如果前者低于后者,则必须减少应纳税额;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必须增加应纳税额。但是,新标准要求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不能转回,未来年度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始终低于记税价值,导致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导致递延所得税资产。

内部交易固资计提减值准备后的会计处理

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固定资产必须在期末或年底按单项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由于买方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已经抵消了内部销售完成的收入,这意味着固定资产内部交易产生的未实现的销售利润已经部分或全部抵消。但在编制合并报表时,也对未实现的结构性销售利润进行了全额抵消,因此,未实现的结构性销售利润中计提了部分减值准备金额,两次抵消了集团利润。因此,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在解决未实现的结构性销售利润中计提的部分减值准备金额被抵消,集团利润被调整和修复。

由于固资内部交易,主要包括集团内部成员企业将产品销售给集团内部其他公司作为固定资产。因此,在买方计提减值准备后,集团(总公司)编制合并报表时,所涉及的实际拼冲抵账务处理谈点。

一、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的冲抵解决方案不计折旧

(一)内部固资买卖产生当期冲抵解决方案

首先,对销售产品的内部销售额和销售费用进行冲抵,购买企业固定资产价格中包含的销售企业确定的损益部分也应予以抵消。

借:营业收入

贷款:主营业务成本

固资售价

其次,内部交易固资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应先冲抵。

借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准备准备

贷款:营业外支出

注:在不计提折旧的情况下,由于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导致多计提减值准备金额,不可能超过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金额,因而:

每个期末单个内部交易固资计提的减值准确率=内部交易固资未实现的结构性销售利润与期末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余额较低。

所有内部交易固资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Σ同期期末,各单项内部交易固资计提减值准备

若集团内有多种固资内部交易,无论是否计提折旧,在估计各期末所有内部交易固资计提的减值准备时,首先要求各自在期末计提的单个内部交易固资的减值准备,然后总结为期末所有内部交易固资计提的减值准备。

(二)使用固定资产会计年度的冲抵解决方案

最先,冲抵固资售价中未实现的内部销售利润。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款:固资售价

其次,内部交易固资上期最多计提的减值应先准备好冲抵。

借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准备准备

贷款:期初未分配利润

第三,在以下两个前提下,也可以分别制作以下抵销分录(当内部交易固资今日期末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等于上期期末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时,无需制作以下分录):

1、当今日期末内部交易固资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超过上期期末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时,还应根据差值补偿计提减值准备:

借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准备准备

贷款:营业外支出(本期最终减值准备-上期最终减值准备)

2、内部交易固资本期末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低于上期期末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时,还应根据差值修复多冲抵的减值准备:

借:营业外支出

贷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上期最多减值准备-本期最多减值准备)

(3)内部交易固资出售会计年度会计处理

最先,抵消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款: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属于什么科目-(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属于什么科目)

其次,固资上期内部交易最多应计提减值准备,以抵消今天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

固资销售解决方案时的会计年度,一方面,因为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随着固定资产的清理而被取消,所以在减值准备科目中不会出现多计提减值准备的问题,但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已经转移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借方,从而影响当期损益,增加当期利润。因此,需要调整当期损益(如果固定资产清理为纯收益,则调整营业外收入,如果固定资产清理为净损失,调整营业外支出).另一方面,由于购买公司上期最终计提的减值准备危害期满初未分配利润,需要调整今日期初未分配利润。因此,抵销分录应为:

借: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

贷款:期初未分配利润(上期最终计提的减值准备)

二、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的冲抵解决方案

(一)本期购买并计提折旧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的冲抵解决方案

最先,抵消固资内部交易相关的销售收入、销售费用及其售价中未实现的内部销售利润。

借:营业收入

贷款:主营业务成本

固资售价

次之,冲抵内部交易固资本期多计提的折旧费用和累计折旧。

借:累计折旧

贷款:管理费用(本期多计提折旧)

注:为简化,本文将内部交易固资假设为管理固资

再次,内部交易固资本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应先冲抵。

借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准备准备

贷款:营业外支出(本期期末减值准备)

注:由于固定资产内部交易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集团固定资产账户价格上涨,固定资产账面净值上升,然而,由于固定资产账户价格的上涨,每期多计提折旧不断抵消其部分账面净值的上升。随着多计提折旧总额的增加,部分账面净值的上升不断减少,当固定资产使用到期时,部分账面净值的上升减少为零。在每个期末,内部交易固资增加的部分账面净值(扣除后的剩余金额)等于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减少各期总折旧的差额。因此,在计提折旧的情况下:

单个内部交易固资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内部交易固资未实现的结构性销售利润减去期末财产总折旧与本期期末资产减值准备余额的差额

所有内部交易固资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Σ同期期末,各单项内部交易固资计提减值准备

(2)会计年度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的批销解决方案

最先,冲抵内部交易固资售价中未实现的内部销售利润。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款:固资售价

其次,冲抵以往会计年度内部交易固资多计提的累计折旧。

借:累计折旧

贷款:期初未分配利润(前期总折旧)

第三,抵消今天多计提的折旧费用。

借:累计折旧

贷款:管理费用(今日折旧)

第四,内部交易固资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应抵消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

借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准备准备

贷款:期初未分配利润(上期期末多计提减值准备)

第五,在以下两个前提下,也可以分别进行以下分录。

(1)当今日期末内部交易固资计提的减值准备超过上期期末计提的减值准备时,还应根据差值补偿多计提减值准备:

借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准备准备

贷款:营业外支出(今日期末多计提减值准备-上期期末多计提减值准备)

(2)当内部交易固资今日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低于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时,还应根据差值修复多冲抵的减值准备:

借:营业外支出

贷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上期期末减值准备-本期期末减值准备)

(3)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清理阶段的冲抵解决方案

如上所述,固资销售解决时的会计年度,一方面,因为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随着固定资产的清理而被取消,所以在减值准备科目中不会出现多计提减值准备的问题。但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已转入固定资产清理学科,影响当期损益。因此,有必要调整当期损益(如果固定资产清理为纯收益,则调整营业外收入,如果固定资产清理为净损失,调整营业外支出).另一方面,由于购买公司上期最终计提的减值准备影响了今日期初未分配的利润,因此必须调整今日期初未分配的利润。固资内部交易清算阶段的抵消解决方案,详细如下:

1、内部交易固定资产使用期满清洗时的冲抵解决方案

(1)抵消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款: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2)抵消前期总计提的折旧对未分配利润的影响。

借贷: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贷款:期初未分配利润(前期总折旧)

(3)冲抵今日多计提的折旧。

借贷: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贷款:管理费用(今日折旧)

以上三笔抵销分录,可合并为下列抵销分录: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款:管理费用(今日折旧金额总额)

(4)首先,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应抵消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

借贷: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贷款:期初未分配利润(上期期末多计提减值准备)

2、内部交易固资逾期应用清洗时的冲抵解决方案

固定资产使用到期时,不再计提减值准备。因此,在内部交易固资逾期申请清算期间,不会出现多计提减值准备的冲抵问题;同时,固资售价中不存在结构性销售利润冲抵问题和固定资产使用多计提折旧冲抵问题。因此,在清理内部交易固资逾期申请时的会计年度,在编制合并报表时,不得冲抵解决。

3、内部交易固定资产使用时限未满,提前清理时冲抵解决方案

(1)抵消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款: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

(2)抵消多计提折旧。

借款: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折旧总额)

贷款:期初未分配利润(前期总折旧)

管理费用(今日多计提折旧)

(3)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应冲抵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

借: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

贷款:期初未分配利润(上期最终计提的减值准备)



一键拨号咨询

010-85803387

Copyright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