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3-04 浏览次数:0
固定资产的定义和标准(固定资产的定义和标签是什么)
很多会计新手,即使做了几年会计,也不知道固资的标准是多少。如果你问她公司的要求,他可能会告诉你2000多元。如果你再问她,如果我买一台1800元的复印机,我就不能做固资了吗?他还说,这需要做固资报,买了一台空调1900元,能不能作为费用报?他说不行,需要做固资报账。
再问他,这2000元的标准到底是不是标准?怎么来的?他可能说不清楚。
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我在之前的视频中说过,会计的一个大错误是,会计准则的需要与税收规则的规定混淆。
我们必须明确记账的依据是会计准则,而不是税收标准。下面,我们来看看小企业会计准则和固定资产的定义:
可以看出,在这两个要求中,对固定资产的规范没有限制,重视使用寿命和目的,使用寿命超过一年或一个会计期,持有目的是生产经营,而不是销售。
因此,在规则上,根本没有固定资本金额的限制。是否意味着使用寿命超过一年将作为固定资产核算?
例如,该公司购买了5个u盘,每个价值100元,用于复制操作材料的应用程序。该u盘的使用寿命超过一年。如果它们也作为固定资产计算,并计提折旧,它必然会增加财务会计的工作量。
如果所有使用寿命超过一年,生产经营所有权作为固定资产记录,那么工作量的增加就不是五个u盘那么多,从公司的成本效率来看,也不值得。
因此,在会计准则的要求上,考虑到成本效率,制定合理的配额规范是绝对可行的。不超过标准的,作为当期费用进入,超过固定资产进入,简单高效。
那么这个有效的金额规范是多少呢?会计准则不明确,公司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但要符合自身企业规模,真实反映企业经营。
具体算多少合乎?如果你把500万作为固定资产的收入规范,那显然是不科学的,也不能真正反映出来。我坚信没有一家公司说我的资产不到500万是一些小玩意,超过500万有机会做固定资产。
既然没有规范,那为什么很多财务人员随便说5000元,甚至上面提到的500万元呢?这个额度是从哪里来的?
这个额度本身就在税收政策中。
首先,5000元的来源是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快固体资本折旧税收政策的通知,从2014年1月1日起,公司可以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扣除收入,无需每年计提折旧。
以前在财务账户上,固资是分年度计提折旧,折旧计入当期成本,如果固资5000元,分五年计提折旧,每年要做的分录是:
买的时候(不管税):
借:固资 5000
贷:存款 5000
每年计提折旧时:
借:期间费用 1000
贷款:累计折旧 1000
现在税收政策出台后,说可以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一些财务人员开始按照税法记账,怎么办?
税法不是说一次性记入成本,所以我买的时候,不是固资,而是马上记入成本
借:期间费用 50000
贷:存款 5000
按照这个记账理念,只有超过5000元,才能进入固资,所以会计才会说超过5000元才是固资。
税法不是说一次性记入成本,所以我买的时候,不是固资,而是马上记入成本
借:期间费用 50000
贷:存款 5000
按照这个记账理念,只有超过5000元,才能进入固资,所以会计才会说超过5000元才是固资。
这样做对吗?如果企业根据自身经营情况,5000元的标准能够有效、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那么这样做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会计准则不要求配额。但是,如果仅仅因为税收政策说5000元以内可以一次性计入成本,在所得扣除时,直接将所有不超过5000元的财产计入成本,这是不科学的。
5000元还是一个比较容易接受的数据,所以当时很多财务人员都这样做了,公司可能不会觉得有多大问题。
但在2018年,为了减税,税收政策得到了改进,价格不超过500万设备设备固定资金,可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的所得扣除。
此时,这类会计认为,将设备、设备的固资规范提高到500万元。
这就是5000元和500万规范的由来所属。
让我们考虑一下。如果不到500万,作为费用,财务账户中没有不到500万的固定资本明细账户。公司日常汇总工作怎么办?如何对500万以下的设备进行实际管理?然后只能依靠各部门自己的账单,我们知道,一般总结,是做两次验证,一次是账户验证,一次是账户验证,第一次账户验证,是指财务账户和业务管理部门账单验证,第二次账单一致,是指实际库存结论与业务管理部门账单一致,根据这两次验证,可以确定差异的原因。
以500万元作为固定资产的规范,即财务账户上没有500万元以下的设备资产账户,因此无法进行账户核对。只有业务管理单位自己有最终决定权,这在管理上没有限制作用,会计无法履行监督职责。
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公司根据自身经营情况,制定固资规范,并始终实施。税收政策是税收问题,可以在纳税申报时进行调整。
Copyright © 2024